來源:本站 作者:進銷存軟件 發布:2014/4/16 瀏覽次數:4785
為了保證材料的完整,做到賬實相符,施工企業必須建立材料清查盤點制度。存貨按規定應當定期盤點,每年至少盤點一次,并在年末進行全面清查。
施工企業造成賬實不符的原因主要有:①建筑安裝材料種類繁多,收發頻繁;②分散在各個倉庫,現場存儲;③材料計量不準;④自然損耗;⑤收發時點錯數量;⑥人為短缺。
因此,必須通過清查盤點進行檢查核實。材料的清查盤點,在平時應當輪流進行。每年在編制年度財務決算以前,還要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使年度會計報表的數字正確可靠。
材料清查盤點人員發現實存材料數量和“材料卡片”結存數量不符時,要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并填制“材料盤點盈虧報告單”經清查領導小組審查、鑒定,提出處理意見后,按規定報有關部門審批。“材料盤點盈虧報告單”的格式如圖表5—5:
表5—5
材料倉庫:
材料 二級 科目 |
材料 編號 |
材料名稱 規 |
計量 單位 |
數量 |
計劃 單價 |
盤 |
盤 |
盈虧 原因 |
分攤材料成本差異(+2%) | ||||||
賬存 |
實存 |
數量 |
金額 |
數量 |
金額 | ||||||||||
|
1506 |
400號水泥 |
噸 |
350 |
345 |
100 |
|
|
5 |
500 |
|
2 | |||
合 |
|
|
|
|
|
|
|
|
|
2 800 |
|
|
清查領導小組:
材料盤點的盈虧,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查明屬于材料明細賬卡記錄的錯誤,如收發數量登記錯誤,金額計算錯誤,明細賬卡加減計算錯誤,登記時搞錯材料規格,造成一種規格多、一種規格少等等。對這些差錯,可由材料核算人員開列清單,注明原因,經會計部門復核后,按規定的改正錯誤的方法進行更正。另一類是真正的材料盤點盈虧,當然,也可能包括未經查明屬于明細賬卡登記的錯誤。對于真正的材料盤點盈虧,應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據企業的管理權限,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或經理(廠長)會議或類似機構批準后,在期末結賬前處理完畢。盤盈的存貨,應當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盤虧的存貨,在減去過失人或保險公司等賠款和殘料價值后,計入當期管理費用;屬于非常損失的,計入營業外支出。
1、材料清查過程中的盤虧的核算
(1)在未經批準以前,應先根據“材料盤點盈虧報告單”,登記有關材料明細賬卡,并從有關材料科目的貸方轉到“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的借方,根據上述表5—5資料作如下分錄入賬: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2)對于材料盤虧,一般都按實際成本計算。在材料收發按計劃價格計價時,除按計劃價格成本記入有關材料科目的貸方外,還要自“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將屬于盤虧材料的成本差異,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的借方(如材料實際成本小于計劃價格成本時用紅字):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再根據“材料盤點盈虧報告單”,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賬務處理。
(3)凡能以正當理由說明的材料短缺,如定額內自然損耗等,可計入材料成本,記入“物資采購—采購保管費”科目的借方:
借:物資采購—采購保管費
(4)由于材料保管人員等過失造成的材料短缺,如能確定過失人員應負經濟責任的,對賠償款應記入“其他應收款”科目的借方;不能確定過失人的,經有關部門批準以后,將它記入“管理費用”的借方:
借:其他應收款
(5)凡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材料短缺,按規定手續報經有關部門批準后,應將扣除保險公司賠款后的凈損失,記入“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科目的借方。
2、材料盤盈的核算
對于材料盤盈,在發生時,應按計劃價格成本記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和“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的貸方:
按規定報經批準后,將盤盈材料自“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轉入“管理費用”科目的貸方:
【例17】 某施工企業在清查中發現下列材料賬實不符:盤盈W材料(主要材料)一批,按計劃成本價為1 500元;主要材料P材料盤虧500元,經確認其中屬自然耗費200元,由于管理人員工作失制職損失50元,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毀損250元,材料成本差異率為借差2%。根據上述資料,對盤盈盤虧作會計分錄。
(1)根據盤盈盤虧結果,作如下分錄:
借:原材料—W材料
借:待處理財產盤盈—待處理流動資產盤盈
(2)上述盤盈盤虧材料按規定程序經批準予以轉銷,分錄如下;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二、材料跌價準備的核算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存貨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企業應當在期末對存貨進行全面清查,由于存貨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的,應當按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部分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借記“管理費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貸記“存貨跌價準備”,恢復價值時做相反分錄,其金額應以入賬的減少數為限。
【例18】 某施工企業在2003年12月31日,企業甲材料的賬面成本為200 000元,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60 000元,企業首次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若2004年3月31日,甲材料由于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使得甲材料的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90 000元;若2004年6月30日,甲材料的預計可變現凈值為210 000元;根據上述資料,作會計分錄如下:
(1) 2003年12月31日:
借:管理費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
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200000-190000=10000(元)
實際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0000-40000=-30000(元)
借:存貨跌價準備
(3) 2004年6月30日;
借:存貨跌價準備
來源:巨靈鳥 歡迎分享本文
上一個文章:常用進銷存軟件價格對照(一)
下一個文章:存貨的核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