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也發展成了一門科學。許多大企業的供應鏈總監掌管著全球供應鏈。盡管盈利能力依然是最重要的目標,制造商仍無法忽視愈來愈烈的業務環境挑戰。對很多制造企業而言,實現卓越的端到端供應已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制造業的供應鏈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制造網絡逐漸變得越來越復雜,地理位置也越來越分散。一開始,制造商擁有較多的渠道與終端顧客進行聯絡——直銷渠道、零售商、分銷商以及電子商務等。隨著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難以預測,上述各銷售渠道的需求波動也越來越劇烈。汽車、電子消費品、快消品、化工和制藥等行業的制造商都被迫向市場投放更多的新產品以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這一前所未有的新品上市步伐加劇了企業內部銷售、設計、制造、營銷和財務等各部門間的不協同狀況,同時也影響了與外部主要供應商的協作關系。隨著外包制造逐漸成為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電子消費品和高科技行業,與供應鏈相關的風險日益凸顯。面對這些挑戰,許多公司已經學會如何實現卓越的供應鏈表現。這些市場領導企業都遵循了以下五條核心準則:
1. 以客戶為中心
隨著各渠道客戶需求波動不斷加劇,領先的制造商關注的焦點也轉向如何更好地了解終端客戶。這不僅對 B2C 企業十分必要(此類制造商對終端消費者有直接的可視性),對 B2B 企業也具有重要意義。以客戶為中心不僅意味著要進行客戶滿意度調查,更要求企業更好地了解客戶購買了什么,什么因素促成了購買決定,以及通過什么渠道購買等。
領先的制造企業已經從零售商那里學會定義和分析不同的客戶角色和購物行為。通過構建不同的“價值-服務成本”模型,更高效地提供服務,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相應地,企業競爭力也得到了提高,盈利能力也更強。
2. 細分供應鏈,提供差異化服務
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戰略通常會使制造商在市場上持有不同的價值主張,以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支持企業目標。例如,當制造商試圖提升“產品-地理位置-渠道”組合的市場份額時,可能采取這樣的供應鏈策略:有吸引力的動態定價,較高的產品備貨率,以及充足的提前期等;當制造商試圖保持這一組合的市場份額時,其采取的可能是另外一種供應鏈策略:固定的價格和具有競爭力的提前期。
要服務于供應鏈不同的細分環節,需要在需求計劃、庫存計劃、生產及配送計劃等方面進行不同配置,獲得巨大效益。例如,戴爾公司作為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的領先制造商,在業界以創造性地直銷方式而聞名。但是這家公司還曾成功地重新設計了供應鏈,通過零售門店為不同的細分客戶群提供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細分的供應鏈降低了制造商的復雜性,并節約了成本。
3. 提升業務敏捷性
業務敏捷性的本質在于企業能夠快速、有效地響應內外部的變化。供應鏈中的相關人員多久才能獲悉特定渠道的需求變化?供應端的變化將在多久后反映在庫存計劃、主生產計劃、工廠計劃和配送計劃中?供應商多久能知道他們需要作出調整適應這一變化? 如果供應商出現拖延或中斷,制造商能夠多快確定可能對業務造成的影響并制定緩釋方案?
領先的制造商以業務敏捷性為原則,開始重新設計供應鏈流程,并定期在庫存和產能方面進行投資,弱化供需變化帶來的影響。 SanDisk是全球領先的閃存產品制造商之一,廣泛運用智能存儲和生產延遲技術,打造具有高度適應性的供應鏈,在速度、靈活性、規模、成本以及高質量的客戶服務之間實現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業務敏捷性并非僅指速度,而是能夠更快作出智能決策的能力。供應鏈專業人員不僅設計并推動公司的業務敏捷性,同時也幫助公司在經營條件發生變化時繼續保持盈利。
4. 驅動端到端的同步
供應鏈管理包含諸多專業規則,從需求預測到相應的供應尋源,并生成最優采購計劃等。這些規則跨越了銷售、市場、生產運營、采購、工程、財務等各職能部門。面對著快速變化的市場,保持企業內外部主要相關人員與最新業務計劃同步便顯得日益重要。過去十年間,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領先的制造商主要通過系統地部署S&OP(產銷協同,有的企業也稱之為IBP,集成業務計劃),推動內外部相關人員的快速同步。
產銷協同流程的主要目標是確定并填補業務計劃和最新實際情況間的差異,這一流程跨越新產品、需求、供應和財務等職能。然而,恰恰是產銷協同流程的跨職能特性,也使得其難以持續不變地執行下去。為推動產銷協同參與者間的端到端同步化,過去幾年間,許多制造企業提出了高級產銷協同流程。假設情景分析也成為評估平衡需求、供應和財務差異的標準方法。一些領先的消費品制造商已經開始與零售戰略伙伴共同制定集成業務計劃,通告結構化的、每周固定的協同流程始終保持價值鏈同步。數據顯示,擁有成熟產銷協同流程的公司會在競爭中獲得更有利的運營和財務效益。
5. 采用先進的優化方法
先進的供應鏈管理通常基于工廠和整個供應鏈的智能權衡。無論供應鏈人員是負責需求預測還是供應尋源,優化技術目前仍是他們主要采用的智能決策支持技術。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優化技術已經相當普及和易用,極大地幫助了制造企業終端用戶實現真正效益。例如,某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長期以來其模擬信號產品的質量在業內廣受贊譽,該公司的供應鏈能力已成為其核心競爭優勢之一。通過采用高級優化解決方案,客戶訂單按時交付
能力提升了約20%,同時整體庫存降低了25%。眾多領先制造商已經認識到供應鏈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大意義,紛紛在供應鏈技能培訓方面進行投資,例如進行內部培訓或參加大學項目等。
決策支持技術和部署模型的變革
過去幾十年,決策支持系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能夠協助部署上述核心原則,實現精益供應鏈。盡管近年來嚴格的數學優化仍在繼續,但人們的精力主要用在了如何簡化供應鏈系統的部署和使用上。這些供應鏈系統不但能夠跨越多流程提供深度優化建議,還特別強調如何通過閉環流程促進終端用戶的持續學習。此外,云計算的出現也顯著降低了部署高級計劃和排程系統的難度,大幅加快了部署進度。
盡管制造業管理的必然趨勢已經清晰地從工廠優化發展到建立端到端的全球卓越供應鏈,但企業的盈利性依然是重要的發展驅動因素。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已經確定了建立可盈利供應鏈背后的準則。對于供應鏈專業人員而言,方向也很清晰——只有那些以客戶為中心、通過供應鏈細分并借助端到端同步和高級優化來推動業務敏捷性的企業,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來源:巨靈鳥 歡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