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巨靈鳥軟件 作者:進銷存軟件 發布:2017/2/21 瀏覽次數:3149
ERP行業4年了,從在上市乙方到創業半年,從實施顧問到售前再到自己創業覺得比別人努力很多,剛入行勤學苦問鉆研其他同事覺得雞肋的行業方案,做了幾個大項目后開始做公司售前并跟銷售學習銷售經驗,后來公司縮編并砍掉了我們整條產品線,不甘于給代理打工于是喊了幾個同事一起創業,從三掃開始、電話營銷、陌拜為了公司大家都是風里來雨里去,后來做推廣太他么貴了,每天幾個人苦逼呵呵但都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堅持了快一年,突然覺得對這個行業失去了以前的熱忱,更覺得前景的渺茫,這個行業為什么這么難做,我們嚴格用銷售漏斗去刪選商機,分析銷售過程,小心翼翼呵護著,到頭來發現人工成本特別高,加上項目損失及人員利用率,就算大家滿負荷做項目也沒有什么利潤,比原來打工多掙點辛苦錢,并且因為公司小了也接觸不到原來規模的客戶,我們主要做原有品牌代理及二次開發,很多同行都說轉型要不就做些自己的東西出來,要不就跟品牌商走近些做些資源客戶的本地維護,我們公司最初想以匠人精神做些精致的項目來發展,但現在客戶信息化飽和度很高,而且在方案有明顯差距情況下會偏向價格便宜的,磨的大家越來越疲憊,很多行業前輩已經轉型也勸我,搞得我很多天無法安睡,到底路在哪里求大神指點迷經
不說那些沒用的,什么找企業的痛點,挖掘企業深層次的需求,這些都不如賣出去一套產品,即使項目做爛了,但是有利潤來的實際。你們開的是公司,是要盈利的,而不是首先給客戶帶來什么狗屁價值,客戶才不會領情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銷售不行,沒辦法把產品賣出去。我不知道你們出來創業的同事有沒有銷售線的,單單憑你的工作經驗來說根本不足以支撐公司的業務。
從你的工作經歷角度來看,從乙方的交付到售前都有涉獵,但這和銷售的工作還是有很大差別,售前所掌握的銷售技巧是很靠后的,更多的是把握甲方心理等幫助從1到100的工作,而不是挖掘關鍵的0到1的機會。再者,可以回憶一下以前在機構跟的單子是你在主控還是銷售在主控單子。這還是在機構,跟的單子有一定規模,打法比較正規的做法,就像你說的,自己出來做接觸的項目只會更小更混亂,銷售的作用更大了。只有把東西賣出去,才是生存的關鍵,是否把項目打造成精品反而是其次,甚至是傷害公司發展的。
說的傷自尊一點,四年工作經驗培養出來的售前,我想更多的是產品演示類的工作吧。合格的售前更多是給客戶所在行業帶來新的東西,沒有十年和大強度的行業沉浸沒辦法稱為合格的售前經理。即你更多只是產品售前而不是行業售前,兩者價值相差太多。我想你肯定也聽過總部售前老師講的課,他們從頭到尾說過一點點關于軟件的東西嗎?如果你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是產品演示顧問罷了。
從交付的角度來看,乙方如果不強勢勢必會陷入越投入越虧損,但不投入就無法交付的困境。這就是平臺大小的差異。這個一定要做好項目管控。
最后,你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銷售,不要在碰技術,你要考慮如何把產品賣出去,而不是如何交付好。你要打入本地的財務經理的圈子,最好能報一個當地大學的MBA,去結交巴結當地的公司的老板,管理層。和原來機構里的同事做好關系,分15%-20%的提成給他們,和機構老總處好關系,甚至可以把公司股份分出去30%暗股給機構老總。
如果這樣做不到了,就收攤了吧。
希望我下面的文章能夠對您有所啟發:
再論3C(ERP實施成功模型)之間的關系
程曉華
2014-12-12
我前幾天發布了一個所謂的“ERP實施成功3C模型” ,其中,C1=Customer-客戶,C2=ERP Consultant-ERP顧問,C3=Management Consultant-管理咨詢顧問。在這個模型里面,我把C1比作患者,C2比作賣藥的,C3比作醫生,我的道理很簡單,企業之所以想上ERP,就如同病人覺得自己需要吃藥一樣,否則,你閑的沒事干了,有錢沒地方花了,你去上什么ERP?但其實我們正常的做法是,人有病的時候是先去看醫生,而不是先去抓藥,但很多人卻不是這樣,往往是直奔藥店而去,可能是為了省錢,也可能是不相信醫生,或者從來沒有見到過真正的醫生。
之所以要“再論”,是因為以前的小文章太短,可能沒有說明白意思,導致許多人的誤解。
我本人在外企制造業做供應鏈管理多年 ,接觸、審核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供應商;后來陸陸續續地在咨詢界培訓、輔導了很多制造業客戶。我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直到現在,為什么還是跟20多年前,MRP剛剛進入國內的時候情況差不多,實施ERP(原先叫MRP/MRP-II)成功的企業還是少之又少?
尤其是這兩年多,我自己做供應鏈管理咨詢,扎扎實實地解剖(流程審核與數據挖掘)過幾家客戶的供應鏈管理,包括ERP應用,大的年產值幾百億,小的也有幾個億,中間從十幾個億到幾十億不等。
坦白地講,個人感覺,我的這些客戶都算是在供應鏈管理與ERP應用方面算是做的相對不錯的了,至少,MRP基本上都可以跑起來,供應鏈管理組織與流程、KPI都初具雛形,有不少客戶甚至還找過那些“大牌咨詢公司”輔導過。
但即使這樣,ERP應用水平還是差不少,一些基本的概念、邏輯的應用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去挖掘,在供應鏈管理的可靠性、靈活性上,與所謂的外企(我工作過的)比較,還是差不少,有很多“很多放在桌子上等著拿的錢”(摘自《供應鏈變革》,作者:J.保羅.迪特曼,蘇鐵軍譯),如庫存周轉率、及時交付率的提升,物流成本降低等等,還是沒有撿到。
這是為什么呢?
結合我過去的經驗,包括我經常接觸的那些賣藥的,當醫生的,我個人的總結如下:
1. 藥效被有意無意地夸大了。
即使好藥如SAP/ORACLE,那說白了也只是個工具,之所以賣的貴,那是因為里面的確是有一些好的成分(管理思想),這個是絕對不能否認的。但這并等于,那些賣藥的自己明白藥里面那些好的成分是怎么回事。無論是那些跑腿的(ERP銷售),還是那些所謂的顧問(ERP實施顧問,這里的C2),大多是吃過豬肉,但不知道豬是怎么跑的。所謂對癥下藥,在這里基本都是“照貓畫虎”,看起來像,其實,不是一會事兒。
那些爛藥就更不用提了,成分基本上都是玉米糊糊之類的東西,好的可能加點小米,但也沒有多少營養,勉強用來充饑罷了。如同“中華鱉精”,能有多少鱉的成分在里面?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老妖兒可不是一天可以煉成的,剛孵化出來的小妖兒就是吃不了唐僧,這都是有數的。
2. 沒有好醫生(C3)。
改革開放之后,洋咨詢在中國大行其道,刮走的錢財不會比當年八國聯軍掠走的少。應當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至少我們中國人開始知道,錢這個東西,不僅僅可以用來買機器設備,買物料,還可以“買管理”。
但問題是,這些洋醫生眼界太高,一般的企業看不上,其實說白了是,一般的老百姓養不起他們,他們只好去吃大戶,幾百萬、上千萬的項目他們也不一定看得上眼。
但結果可能是,本來是幾毛錢就可以治好的病,他非要讓你把錢花的吐血不可。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洋咨詢都這樣,但這需要你自己去判斷其價值,否則就很容易被認為是“錢多人傻”。
至于民間“江湖術士”,這就更多了。
看這些年,披個白大褂兒就敢當醫生,是個人就敢當顧問,教授也可以做顧問公司的老板,良莠不分,水平參差不齊,有治死人的,也有摟把錢就跑了的,什么樣的都有。
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看出來,好醫生不多,有良心,又有水平的好醫生就更少。
3. 患者本身的困境。
按理說,有毛病本身就已經是比較不幸的事情了,但現狀是,你既要自己找好藥,還要自己找好醫生,否則你的毛病沒法辦。
按理說,你事先找個好醫生,剩下的事情你就不需要管了,因為好醫生可以真正做到對癥下藥,不一定非得是貴的藥,合適就好。但我們可能往往是因為不相信醫生,或者找不到好醫生,所以干脆就自己去找藥了,結果呢?所謂的好藥也不一定能夠治好病;如果不幸找到的是爛藥呢?那就更倒霉了。
當然,找到好醫生(C3)的前提是,患者(C1)要老老實實地告訴醫生實際情況, 否則,再好的醫生也沒有辦法;如果,賣藥的(C2)還能夠做到不夸大藥的作用,老老實實地告訴你藥的療效,那就更好了。
來源:巨靈鳥 歡迎分享本文
上一個文章:如何分步驟實施ERP規劃
下一個文章:如何保證ERP系統數據錄入準確性?